随着三国热兴起一时,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做比较甚至揉着在一起的东西层出不穷,演义夸大诸葛亮、夸大关羽,夸大赵云、神化蜀国人物等言论见诸网络各大论坛的同时,也有人看不过去适时抛出了演义夸大周瑜的论调出来,说演义抬高了周瑜的地位名声等等让人啼笑皆非。这里不去谈蜀国众,只从周瑜说起。
首先,历史和文学本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跨行比较本身就富有戏剧性,研究一个历史人物,谁也不会拿本小说去研究。而小说作为艺术创作,写作目的与史书不同,周瑜的演义地位和历史地位其实毫不相关。若要牵强的去比较二者目前的名气,那么比起史书,应该是文学在民间的影响力更大,不可否认三国演义提高了许多三国人物的名气和三国话题的民间热度,但名气有知名度和美誉度两种。知名度不等于美誉度,即使没有演义存在,凭借赤壁之战这一古代著名战役,周瑜的名字也几乎是人尽皆知的,演义多带给了周瑜什么?不是知名度扩大了多少,而是美誉度的尽毁。
谈起三国演义里对周瑜的所有细节描写,未必多少人记得或愿意去探究,但提起“三气周瑜”这个典故,那必然是家喻户晓。他甚至一度成为“心胸狭隘”的代名词,这就是周瑜在演义里的尴尬地位。抬高一个人有这么抬高的吗?
一、就此话题引申,我们先看看史书中周瑜的地位评价如何,分孙策时期和孙权时期两个时段来说。
1、孙策时期
按《孙策传》开篇“坚初兴义兵,策将母徙居舒,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 按《周瑜传》“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可见,孙坚讨董的时间差不多就是周瑜和孙策结识的时间。即初平元年(190)左右,十五六岁的周瑜就已经开始帮衬孙策了。 少儿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中说,“刎颈交,相如与廉颇;总角好,孙策与周瑜。” 周瑜和孙策之交一直是古代交友的美谈。
兴平二年周瑜从丹杨将兵及船、粮等去历阳帮助孙策创业,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从东渡平江东起,孙氏军团借机迅速壮大,连战连胜,周瑜参与的这次首战行动对孙策集团日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三国志集解记载周瑜带丹阳兵从攻横江、当利等云“此功为大,每以语简而忽之,遂令乌林之役独传”,道出了周瑜后来赤壁之战的盛名掩盖了他其他战役功劳的锋芒。 建安三年,周瑜从居巢回吴正式加盟孙策军,到建安五年五月,不过两年多的时间里,周瑜以“恩信着于庐江”备牛渚,领春谷长,从攻皖、进寻阳、破刘勋,讨江夏,定豫章、庐陵,镇巴丘,戎马倥偬地四处同孙策征战,平定江东,也是颇多建树。
其实若论资排辈攀亲戚,和孙家渊源颇深的、孙氏的一些弟兄族人姻亲故旧甚至孙氏部曲中武将资历比周瑜老的、摸爬滚打时间比他长的都有不少,但周瑜一加入孙氏集团后,孙策对他重视和肯定却一如程普等老人。《三国志周瑜传》“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江表传》补充“策又给瑜鼓吹,为治馆舍,赠赐莫与为比。”
《三国志孙策传》裴注援引的后来孙策上表:“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刘表遣将助祖,并来趣臣。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
古今中外的表章奏折、政府文件行文顺序都是非常讲究的(不信去看CCTV的新闻),没有前后随便写那一说,那么在孙策的表奏里,周瑜排名列在最前面,程普、吕范、韩当等旧臣都排在其后,江东武官体系中,周瑜的位置是相当重要了。
再说这几个太守,即便此时还都是遥领,打下江夏郡的意义和重要性对东吴来说也远比未开发的南四郡桂阳、零陵等要重要得多。黑孙家放着这样的人不知道重用,那就太没眼光了。
那么周瑜在孙策时期的功绩名望评价如何,从以下三段史料中我们就可略知一二他的分量:
《魏书•王朗传》引《汉晋春秋》云:
建安三年,太祖表徵朗,策遣之。太祖问曰:“孙策何以得至此邪?”朗曰:“策勇冠一世,有俊才大志。张子布,民之望也,北面而相之。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谋而有成,所规不细,终为天下大贼,非徒狗盗而已。”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裴注里引晋 陆机辨亡论谈及孙策创业这一段历史时说:
“武烈既没,长沙桓王逸才命世。弱冠秀发,招揽遗老,与之述业。神兵东驱,奋寡犯众,攻无坚城之将,战无交锋之虏。诛叛柔服而江外厎定,饬法修师而威德翕赫,宾礼名贤而张昭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而江东盖多士矣。将北伐诸华,诛鉏干纪,旋皇舆於夷庚,反帝座于紫闼,挟天子以令诸侯,清天步而归旧物。戎车既次,群凶侧目,大业未就,中世而陨。”
王朗是从江东北归曹操的半个当事人,陆机亦和东吴渊源颇深相当了解,从他们对孙策集团的总体概括评论来看,都同时提了张昭和周瑜。
再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孙策死时候的局势描述:“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 也是重点提了这二位。可见张昭周瑜分别是当时江东政权体系中文武两脉最能拿得出手的出名人物了。
综上,周瑜的地位不是孙权掌权后一跃而上的,而是在孙策时期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这里略提一下有些瑜迷纠结的孙策时期周瑜打仗的“从攻”问题,试问周瑜一路从攻,从的是谁?打的又是谁?只有从一方君主打仗才叫从攻,翻三国志,将领跟随君主打仗是很正常的事情。而观周瑜“从攻”的路线,都是和孙策一起打的攻取江东的最主线战役,何况周瑜加入孙策集团不久孙策就亡故,也没给他足够的单独表现机会。不过话说回来,孙策时期这些战役的对手重量级也没法和后来的曹、刘相比,这时,即使周瑜是单独统一路兵去打某处对提升他的名声和历史地位也不会有多大帮助。周瑜后来声名远播是因为赤壁之战在三国史上的地位远非一般小战役可比,而且周瑜后来面对是曹操和刘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与此两人明暗交锋亦能压制对手,才充分体现了周瑜的才能。
2、孙权时期
建安五年孙策薨,孙权上位,周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江东扩张的步伐从此放缓,开始着手整治解决江东内部遗留的诸多问题。周瑜也结束了前两年的东征西讨,更多时间开始在吴理事。孙权时期的周瑜比孙策时期地位又有所提升。史书说周瑜是以中护军和长史张昭共掌众事,长史和中护军都是孙氏中央机构中的职位,从这两个官职的性质来看,张昭和以前一样主抓政事,而周瑜主要负责的应是中央军政方面,“统筹长江沿岸策划布防战略,竟长江天险以为进退”我认为是周瑜职责的最好描述。
查建安五年至十三年间,除了孙权三次亲征黄祖是对外战事外,东吴发生的军事行动大多是在忙于江东内部平乱讨贼。正如《吴主传》所说,此时江东的首要任务是“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如程普讨乐安山越,太史慈领海昏,贺齐讨上饶山越,吕范平鄱阳贼,吕蒙讨庐陵贼,韩当讨鄱阳、领乐安长,董袭与凌统、步骘、蒋钦分讨鄱阳彭虎等等。可以说东吴诸将领的主要任务都是各种讨伐山越,并借此补充东吴兵员不足的问题。
而孙权时期的周瑜基本上并不亲自参与这些讨贼行动,周瑜唯一指挥的一次,是在建安十一年,督孙瑜等人讨平了麻、保二屯,关于这次战役的意义,燕京晓林前辈有篇《东吴攻打麻、保二屯的作战以及二屯的位置》里有精彩的详尽论述,感兴趣的可以去翻看,这里不再叙述。而到了建安十三年,对外战事开始密集,十三年春,孙权第三次大规模讨江夏,以周瑜为前部大督。之后赤壁之战、南郡之战,周瑜充分发挥了指挥大型会战的军事才能和把控全局的战略眼光,大放异彩,威声远着,令曹操、刘备都“咸欲疑谮之”,周瑜在东吴人望所归,在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地位也自此奠定。后来周瑜病逝取蜀途中,导致东吴的对外军事战略全面改变,可见周瑜的死亡,东吴所遭受的影响相当严重,从孙权后来几次谈及周瑜时的评价及后世史学家的论著可见,周瑜是东吴首屈一指的重要历史人物。这并不是网上几个瑜黑拼命蹦跶几下就能抹黑的了的。
孙权时期不必赘述太多的史料,援引《三国志》里两段东吴君臣对周瑜功绩的赞许,足能说明问题:
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
可见,东吴君臣对周瑜一直是有着极高评价的,非其他众将可及。
若说东吴还算是周瑜的“自家人”,那么即使是坚持以蜀汉为正统的晋人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一书中批评周瑜不尊汉室的同时,也承认“周瑜奇孙策于总角,定大好于一面,摧魏武百胜之锋,开孙氏偏王之业,威震天下,名驰四海。”

三国魏晋时周瑜名望地位就已奠定如斯。又何需借一千年后的演义去添足夸大呢?
因此,折回开篇,来再说《三国演义》:
二、
《三国志》及宋元时期的三国故事传说等等是《三国演义》成书的蓝本,历史上的周瑜本来就是三国重要人物,有很高的名声,《三国演义》之所以会浓墨重彩的刻画了这个人物正是因为这个人物本身就有着广泛的群众认知基础,这样罗贯中选择他和诸葛亮演对手戏才更吸引人!《三国演义》里说周瑜推荐二张,故然是罗贯中擅自挪用到周瑜头上的,但演义是演义,里面的二张不同于历史上的二张,演义没有去尽心刻画这二位的大才,演义张昭留给人的印象简直是给所有人做陪衬的迂腐旧儒。周瑜的大段戏份及演义形象确立主要集中在赤壁之战前后。有人说,周瑜在演义里是大都督,一呼百应,外事不决问周瑜,演义抬高了他的官位,这话倒是没错的,但是抓住这点就武断鼓吹演义夸大论就没意思了,单纯找某个点,演义里任何一个戏份比较多的人物都能找出这种“夸大”的“点”来。而且我们看实际史书记载上,周瑜虽未被托孤,但在平时也是和张昭共掌众事的。而重要战争期间,虽然周瑜和程普的左右督是平级,但在军事决策指挥上,本来也是“任瑜以行事”“事决于瑜”,就是说以周瑜为主的。这些对应比较其实意义不大,前面也说了,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而已,一切剧情为了中心思想服务,所以演义里的赤壁之战及之后的情节,硬生生地虚构了诸葛亮的各种神棍行为进去,没有诸葛亮,演义周瑜单论小说形象可以说还是很精彩的,悲剧的是,演义周瑜逃不开演义诸葛亮这个主角的存在,每当事情涉及到诸葛亮,周瑜整个人就自动调频,变得错乱起来,直至最后被气死,贻笑大方……说这样的周瑜是被夸大了岂不是啼笑皆非。
另外,现在还有人说,演义夸大了周瑜的外貌,我们来看史书中关于周瑜外貌的几个记载:陈寿《三国志》“长壮有姿貌”,陆广微《吴地记》“美姿貌”,萧常《续后汉书》“美丰仪” ,许嵩《建康实录》 “少有姿貌”;可见说周瑜外貌出众在各类史料记载或者说在江东民众眼里一直是出了名的,怎么《三国演义》一部文学作品用了一句“姿质风流,仪容秀丽”的外貌描写反而就成夸大周瑜外貌了,“仪容秀丽”就比“有姿貌”好看,这叫什么逻辑?三国志提到过其他人物的外貌描写,罗贯中没提算什么,三国志提到老罗没提到的东西多了去了,写小说没必要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老罗说白了还是在为他小说的中心思想服务。况且外貌不过是个八卦而已,哪里分得出高下,看现在的明星偶像有视频也有真人照,但要说谁长得帅也是各执一词,这种东西没有定论,不能因为周帅哥被认可就歪曲说他被夸大了。
最后,谈历史绝不是为了批判演义,即使演义影响颇深,但近几年,百家讲坛或其他访谈给周瑜正名的专家学者也不少,稍微了解点三国的似乎都知道那个“诸葛亮三气周瑜”是三国演义虚构的故事,三国演义是古典文学的瑰宝,不可否认演义里的周瑜也有他吸引人的地方,让不少人喜欢,而作为历史人物的周瑜则更是我们应该尊重的存在,我想能把历史和文学区分开来对待不再故意去歪曲抹黑也就足够了。因为演义虚构了很多故事,就去诋毁罗贯中甚至诸葛亮的就更不可取了。